开栏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寿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40年来,宏大的时代变革,在平方公里受川大地,在22万寿阳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祖国一道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全过程。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贡献者。
寿阳县委宣传部、寿阳县总工会、寿阳县新闻中心、寿阳县文联正式推出“我与改革开放40年”栏目,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寿阳波澜壮阔的拼搏奋进历程,充分展现受川大地发生的深刻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反映寿阳人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突出展现寿阳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吕应书(特邀撰稿人)
安居乐业,居者有其屋。自古以来是人们的追求,也是为之不懈奋斗与打拼的基本生活环境。
一个地方的民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等诸多因素。笔者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目睹了四十年来这个地区的民居变迁,实有沧海桑田巨变之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若干年的战争创伤、自然灾害、各种因素的积淀,我们地区的经济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人们一般盖不起房子。当时老百姓的住房,只是简单维修一下旧房、危房,勉强居住。直到后来的生产队,因急需解决一些存放粮食和杂物的库房及圈牲口用的牛棚、马棚,也只能用土打墙[注一]、制泥坯[注二]、砌圈成土窑洞[注三]来使用;或是用本队地里仅有的一些杨柳树搭成简易的平房,其上用白灰、炉渣打一层顶来防雨。房屋地面也是打一层白灰炉渣抹光后使用;门窗是搜罗一些旧房木料制作,又小又不坚固。根本谈不上有装饰性的东西。这类建筑既不耐久,又不美观,只是凑合着用而已。一般的老百姓连这类土窑洞和简易平房,也是当作奢侈品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建的土窑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人们手头有了一点富余,开始设法建房。起初也是以土窑洞为主。有的为了美观,买一点砖砌在土窑的前墙上,称为砖面子窑,就算很讲究了。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好转,人们由传统的土窑洞,发展到用土打墙,在其上用砖砌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圆孤的拱型圈,建成砖土混合窑洞。改变了以往土窑洞的半圆拱圈形式,室内的直墙高了许多,人们也住着舒畅了一些。这样做一般需要用土将后墙打筑到六十至八十厘米厚;山墙要打筑到一米至一米二厚。这是由于当时农村一般人家经济条件所限,打不起钢筋混凝土圈梁,墙厚些是用来抵抗砖拱的水平推力,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前墙一般人们是用黄土捣的土墼[注四]来砌筑,厚度一般为四十五到六十厘米。这么厚的墙,一方面是材料不结实必须加厚,一方面也是为节省冬季取暖保温用的燃料。室内抹灰也是根据家底厚薄决定:一般人只是用黄土麦壳抹的,称细泥墙;有用白灰膏和麦壳抹的,称白灰墙;有用白灰膏加砂和麻刀抹的,称白砂壁;最讲究的是按传统作法用红土加砂和麻刀抹的,称红砂壁。门窗也由原来糊纸的小格子木窗改成了满安玻璃的门窗。地面人们也开始抹成了水泥砂浆面。农村习惯用土炕,通过烧柴草来取暖。老人们为了给子女办喜事装饰房间,常请画匠在土炕的周边画四十至六十厘米左右高的炕围,炕围底层需用礓石捣碎成粉,过细箩筛后掺麻刀抹成。画的内容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福禄寿禧、棋琴书画、忠孝节义的人物故事等等,以图喜庆。
改革初期建的砖窑洞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筑行业更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的住房从砖窑洞演变为预制板平房、现浇顶平房、二层小楼房等,基本上淘汰了虽保温、但占地量大的土打墙作法。门窗也由木门窗改为型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彩板门窗等;屋顶防水也由三油二毡代替了原来的灰土压顶和白灰炉渣打顶的古老作法,并进而采用了SBS等新型的防水材料;室内采暖也由烧柴火的传统土炕、炕火、高火、铁火炉改为一家一户的烧煤小锅炉,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因烧火而引起的煤气中毒事件;室内外装璜普遍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瓷砖、PVC等新型材料。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个人建房的高峰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住房
近十年来,寿阳县的房屋建筑更是上了一个档次。在原有的现浇房顶加层,或直接盖二层楼、多层楼变的较为普遍。[房屋盲目加层是不应该的,所幸当地地基情况较好,亦无发生过大的地震,暂时未出现大的问题,但必竟是个隐患,不能提倡,且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门窗方面人们大量的使用双层玻璃塑钢门窗或断桥门窗;屋顶防水也在原来的钢筋混凝土平顶上加了方钢支架,铺设彩钢瓦的屋面;墙体保温方面人们也开始使用保温材料贴、抹外墙,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有的还修了别墅式的建筑。开始有人尝试修筑仿古式的院落、院门。用青砖砌墙,或用红机砖砌成后贴仿古瓷砖;屋顶则在一般的现浇平顶上再浇钢筋混凝土坡顶,铺砌机平瓦防水。更有购买传统的板瓦、筒瓦、滴水、猫头、兽头、屋脊等,用传统工艺砌筑坡屋顶,显得古香古色。有的则完全按传统作法,购买松木梁、檩、柱、椽等制作屋架,然后抹泥、铺瓦、叠脊、安兽,最后进行彩画,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室内装修方面刷乳胶漆、贴壁纸,地面铺大瓷砖或铺木地板,桌上摆电脑、大彩电,地上放冰箱、洗衣机,接通自来水、下水道更成为家庭必备。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新的居民小区从县城到部份农村成片成片地出现,小区内集中供暖、上下水综合规划、电气网络统一进户,绿化与活动场所依规布置。人们住上了梦寐以求的理想新居,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建成的别墅式民居
近年来建成的仿古式民居
现在环境优雅的居民小区
注一:打土墙:土打墙是一种传统的筑墙工艺。人们将土装入两块木板中间捣实,逐层加高,成为土墙。
注二:制泥坯:当地叫“挖泥皮子”,或直接叫“挖皮子。“皮子”是将黄土掺麦秸,和成泥,放在按土窑拱型特制的木模子里成型,晒干即可。每块重达二三十斤。
注三:土窑洞:土窑洞有两类:一类是选土质较硬的土崖,将一面削直,略有后倾的坡度,向里挖成窑洞,外边安门窗,是较原始的一种窑洞。另一类是人们选一块地,打筑好土墙,在墙上用泥皮子砌筑成窑洞,再砌前墙、安门窗。屋顶需要作防水处理。这里指的是后一类。
注四:土墼:是人们用硬杂木制作约内长33厘米、宽20厘米、深7厘米的墼模,将湿土装入捣实,取出晒干的一种砌墙材料。
作者简介:
吕应书,年10月16日出年于寿阳县宗艾村,中共党员,结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土建工程师。就职于寿阳县煤管局,历任宗艾煤管站站长,生产技术股长,基建股长。主要负责煤矿设计的装煤筒仓和多门式暖风火,曾获省煤炭工业厅科技进步奖。年任寿阳县煤炭系统培训中心主任,曾获省煤炭工业厅先进单位奖,本人获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奖。年,受聘于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负责方山公园的设计和施工。曾在《山西煤炭》杂志、《中国地方煤矿》杂志发表文章,于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岀版《方山印迹》一书。
在开展有奖征文的同时,本次活动组委会发出了42份“特别邀请函”,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寿阳发展的参与者,是家乡变化的见证者,是某一领域的坚守者。相信借助他们的生花妙笔,通过他们的引领示范,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寿阳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一定能够为本次征文活动锦上添花。(特邀稿件将不参与有奖评选活动)
审核:苏静
总编:韩慕青柳月丽
本期编辑:王美蓉
《寿阳发布》所有内容欢迎转发
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吕应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