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医院组建于赤峰,发展于赤峰,又在赤峰撤销,是在赤峰建设最早的中国人民医院。他诞生于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北方面对原苏联备战的特殊时期,诞生于重要战略防御重地——赤峰。
年3月根据内蒙古军区命令,解放军第医院在昭乌达盟赤峰组建。隶属于昭乌达军分区领导,负责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军分区、人武部、边防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医院也转棣隶属于辽宁省军区后勤部管理。自年建院,医院开始了在昭乌达盟和赤峰市23年的创业发展与成熟壮大历史,赤峰人民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解放军的医疗服务。在昭乌达草原上书写了一曲曲拥军爱民拥政爱民的“双拥”之歌。
01
他们从解放军医院走来
“医院,服从野战;屡次动迁,创业维艰。甲辰之暑,分烟呼市;龙闰之秋,选址昭盟。”
——《解放军原医院战友通讯录》序言
解放军医院是主要由内蒙古军区和解放军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保障人员组建的位于昭乌达盟赤峰市医院。解放军医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军区一所具有光医院。年建院,是继红军长征医院,当时命名为"医院",第一任院长是医学前辈傅连璋。医院曾随部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 ,年 结束后回国,驻防于呼和浩特市。这支具医院,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烽火里经受了考验,立下了赫赫战功,也锤炼了一支医疗技术过硬、医治医护经验丰富、医护水平高强的专业医疗队伍和军队医务管理人才队伍。
年3月,为了有效缓解内蒙古军区东部盟市驻军医疗部队设置不足,以及面对原苏联军备扩张给我国带来的军事威胁,内蒙古军区在北方防御重地——昭乌达盟赤峰建设解放军第医院。命令一出,动员开始。首批军事医疗管理人员队伍组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组建、医务护理人员队伍组建、后勤保障人员队伍组建。一支能保障医院需要的专业管理和医务救治队伍集结完毕。
建院初期医院官兵合影抗战英雄白术基、任辛酉从内蒙古军区的管理岗位离开,率先到达赤峰,分别任医院的院长、政委;他们立誓不辱使命,再立新功,领军建设好这所具有光荣革医院。
历经解放战争炮火的扎木沙率家人离开呼和浩特市,离开内蒙古军区门诊部主任的岗位,来到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任职。医院的医疗专业管理和保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左钦斋,离开医院外科副主任的岗位,带着妻小一家来到赤峰,主持医院外科全面工作,出任首任外科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红色军医邓喜魁完成在第三军医大学的学习,带着在重庆、医院的医疗临床实践经验,也奉命携家人一起,来到医院组建内科医疗队伍和管理工作,出任首任内科主任。
舍拉哈从内蒙古公安81团卫生队来到医院任药局负责人,主持药局工作。
包海峰医生从医院来到检验科任检验科负责人,医院医学检验工作。
在抗美援朝战场经过战火考验和锻炼的王殿生医生,奉命组建医院放射线(X光)科,执掌医院X光科的全部业务。
朝克图,任医院政治部主任;周文兴任医务处主任;张云山任后勤处处长。
红色领章是军人胸前的一面面红色旗帜,头上闪闪发光的红色五角星帽徽是每个战士心中引领方向的火炬。一批批身着绿色军装的年轻军人来了,他们生龙活虎,他们生气勃勃。军号声声,歌声嘹亮,步伐整齐:“我们向科主任报到,”“我们集体向院长、政委报到。”于是,这个位于赤峰东郊沙陀之上、周围站有一排排白杨、曾被冷落了数年有些破败的干打垒围墙院落里,医院的建设。
年战友合影新建的医院院址是一座废弃的“东砖窑”旧址大院。当时,只有三幢平房建筑和约0多米并不完整的干打垒院墙,院内道路都是久已不用的土路。医院领导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艰苦奋斗思想,就在原有简陋的平房里改造和布局医疗设施,开始门诊和临床医疗工作。医院的领导和专业医师的部分家属也暂时使用原骑兵营的闲置家属房居住,建设之路从此开始。
02
完善院舍发展起步
“平房陋舍,泥墙沙路。百床百士,无怨无尤。”
——《解放军原医院战友通讯录》序言
建院初期医院的规模是张病床,建有内科、外科门诊病房和检验科、X光科、药剂科等。医院院舍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那个时代的口号,更是每个创业者的奋斗精神所在。在院领导一边开展医疗医院硬件条件“两条腿”走路方针指导下,医院老院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医院(红山区院区)平面示意图
铺路。从院大门向院内和院外两个方向一起延伸修路。官兵自己挖路基,修路边的排水沟,铺黏土和远处拉来的煤灰焦渣。扎木沙副院长亲自带着官兵拉着石磙子碾压路面的灰渣。几经努力,一条穿过院门外沙丘,进院通往门诊病区和营区、住宅的灰渣路面修通了。从此,没有了阴雨天的路滑泥泞。
修门。医院严格按照部队的纪律、内务、队列条令管理。医院的出入口,也是军人执行纪律“条令”的检验窗口,更是控制和管理外来人员的“军事重地”。先是木制的门柱,后来是水泥砖石砌筑的双层门垛。无论是那种门型,站立在门口的执勤哨位永远是一道庄严的军岗,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白天在岗楼里执勤的永远是配有手枪全副武装威严的女兵。大门外对称侧墙上镌刻着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语录的警示,医院门里大型影壁墙上是身着白大衣的白求恩画像和毛泽东主席手书“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医院的崇高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建篮球场。军队是青年军人的学校,更是他们施展青年人活力健康成长的摇篮。在军营营房南侧的空地上,一片篮球场在官兵的努力下,建设完成。虽然地面只有细沙和煤焦炉渣铺就,但两个标准的篮球架支好,场地用白色的石灰粉一画,依然有模有样。晚饭后,周末里,这里都成了战友们随机组合对弈的战场。在这不大的篮球场,医院里一场场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欢乐海洋。
医院篮球队队员合影垒院墙。原有的院墙虽多次修补,但终抗不住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医院编制的扩大,一批批医院。新战士女兵都被分配到医疗各岗位开始实习顶岗。而男兵们的第一个任务是用“干打垒”的办法垒打院墙。20余个年轻的新战士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硬是把0余米的院墙用周边的沙土拌着干草,用挡板护土,用石磙捶压夯实的办法重新围了起来。两个多月,二十余个小伙子,顶烈日,挖土、扬土、夯实,医院的院子密封了起来。一个1.8米高,50厘医院医院转战北部旗县。
医院大面积医院医疗运营陆续开始的。到年夏,医疗用房、军营用房和家属房、俱乐部陆续竣工,交付使用。在绿植、花坛和甬路分割下,医院院区划分为医疗区、行政区、文化区和生活区。家属房1幢变5幢,共23户。营房2幢。医疗用房也是门诊和内、外科分开。漂亮的两对砖砌外抹水刷石门垛立在大门口,院内门口北侧四边尖顶的木板岗楼十分威严醒目。
方正的军人俱乐部也竣工使用,这是由一个旧有的厂房改造而成的,虽然只能容纳多人,但就当时的编制规模和条件,已是一座足够“豪华”的礼堂。医院官兵集会点名,周末文化活动或演出,播放电影等总是让这里其乐融融,充满了军人的欢声笑语。
礼堂外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彰显着军人在条令下工作生活的基本要求。
03
立足军旅为民服务
“庚戌冬日,单位扩编。顿增三倍,水泉辟所。迨至甲寅,而再见大金沟。”
——《解放军原医院战友通讯录》序言
为部队官兵健康和医疗保健服务,是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建院之初,部队紧紧围绕服务半径里的官兵医疗保障服务,抓部队特色医疗技术队伍和医疗水平建设,抓特殊病种常见病种的治疗经验和成果积累,抓常用药、常备医疗设施建设。除了部队因服务战时对烧伤、骨折等主要病症的针对性治疗研究和经验积累外,还注意探索和平时期驻军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部队官兵戍边、执勤、训练和实战演习常见病症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在常见健胃药、消炎药等方面开展研制和片剂制作,服务官兵健康保障和疾病治疗。多年来,每年住院治疗的病人都在总床位的95%以上,为保障官兵疾病治疗和健康做出了贡献。医院的特色治疗经验和措施,也吸引了地方百医院里求医治病。在战备任务不是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为军地联系搭起了服务地方的桥梁。
辽宁省军区医疗骨干培训班学员在医院结业后在礼堂前合影年6月昭乌达盟行政管理区划划归辽宁省,医院也被划归为辽宁省军区后勤部管理。此时发生的珍宝岛事件,让中苏关系处于双边关系的低点,在医院建设也成了重点任务,到年医院规模开始扩增,编制增加,扩增了传染科,根据事业的发展,内、外科各科别也日益细化。放射科功能扩大。医院住院总床位由张扩增到张。
年,医院领导班子陆续换届。李云亭从原沈阳军区后勤部调任医院副院长,然后接任张达任院长,王继孔任政委,扎木沙、左钦斋任副院长。姜树田任政治部主任,史振忠任医务处主任,张云山任院务处处长。
此时,适应部队建设和野战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需要,医院将外科、内科和传染科分别划分为一、二、三三个医疗所。医院规模扩大,服务范围和任务增加,工作更加艰苦和复杂。
适应战备形势的需要,辽宁省军区在北部旗县的山区里设置前线指挥部,医院也同时承担着“前指”机关和附近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年8月,首先在水泉村设立了“前指”医疗所。一、二两个医疗所分别保障值班一年,年迁往大金沟主要由三所担任医疗保障工作。各个医疗所医生和护士轮流到基层所工作,同时负责附近野战执勤部队官兵的巡诊治疗和健康保障工作。因为医疗所位于山区里,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深入野战军营巡诊。由于部队执勤分散,而且都在偏远岗哨,每次巡诊都要带着消毒锅和医疗包等设备翻越高山峻岭和深谷沟壑,夏天炎热、冬季寒冷。但每到一处,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而官兵们因为自然条件有限,他们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时时感动着每个巡诊的医生和护士。
医疗队下基层服务。“前指”卫生所位于某公社,附近的大金沟村、樱桃沟村、莲花沟村等都是到部队营区巡诊路过的村庄。军医高振国介绍,每次巡诊,附近的农民知道军医来了,就到军营寻医问诊。受益最多的仍然是百姓、农牧民。每次巡诊组在二三个月的营区巡诊中都会做阑尾炎、疝气等手术近百例,这里的手术对象绝大部分是附近农牧民。
一次,在军营巡诊体检时,突然来了一个赶着毛驴车的外沟农民,说家里病人感染了,不能动,请军医帮助,于是军医带着护士坐毛驴车到了沟里村民家中。进屋一看,病人早已康复。原来,这是村民为答谢解放军设置的一个“局”:“知道军医来了,请你们到家吃饺子”。
医院官兵采集中草药年,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左钦斋主任带医疗队到呼伦贝尔市等东部边境地区部队巡诊。他们冬季爬冰卧雪,夏季顶酷暑烈日,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数千名戍边官兵体检,治疗,解决了很多官兵因环境和保障不足带来的各种病痛和医疗问题。他们巡诊问病,解除戍边官兵存在的健康问题;他们与官兵交流,相互激励,给官兵树立信心;他们联欢歌唱,给官兵带去祖国人民的关怀和景仰。
为了病人的健康,军医们不怕苦、不怕累,专心服务,精益求精的故事比比皆是。年,在西水地杨树营子村,一个叫李宝泉的病人胃穿孔,出现中毒性休克,无血压。正在巡诊的高振国医生决定就地手术。他一直陪着病人三天三夜,直到血压恢复,病人康复。学王杰模范医生姚丽娟处处为病人。自己头晕,带病坚持工作。她说:病人第一。为病人配餐,她回自己家想办法,让饭菜更可口。某部战士5、6天没有大便了,军医崔成绪帮助病人治疗,还亲自为病人手抠粪便。赵玉芬护士为陕西籍病人做红枣粥。临床科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互相练习静脉扎针,护士长张士俊、护士高春原等在自己的胳膊上都练习扎针数十次。追求精益求精。
04
走“6·26”道路服务农村医疗事业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毛泽东
医院自成立之初,一方面做好军队医疗、疾病预防和军人健康各项工作,全面保障部队卫生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时刻不忘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积极主动承担为百姓服务的重任。在多少个生命的关键时刻,因为有了他们,一个个农村村镇卫生健康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有多少名赤脚医生跟着军医一起成长,有多少病人从死亡线的边缘获得重生。一曲一曲拥政爱民之歌从这里一次又一次唱响。驻军医院自年11月开始先后派出8批次地方病防治医疗队,深入赤峰北部农村开展地方病调查和防治工作。克什克腾旗红山子公社双合旺大队地处偏僻,冬季高寒。曾有“萨岭河,三要命:拐子、粗脖、克山病”的民谣。医疗队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走遍了百里山区,在这里重点开展地方病调查。在详细普查,掌握资料的基础上,防治队给每个患者建立了一份完整的病志档案。和当地赤脚医生一起组织26名患有各种地方病患者在大队集中安排治疗,重点组织施治,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医疗效果。有18例克山病患者,基本痊愈康复,治愈率达94.4%。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些地方病的发生和生活水质、碘缺乏等因素有关,于是配合盟、旗防疫机构一起分析和研究预防的措施。在补碘的同时,组织实施了“两化(环境卫生经常化、粪便处理无害化)”、“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善环境卫生)”的综合预防措施。还总结推广了农民李有才常年使用草木灰浸出液蒸干粮、洗衣、做稀饭,在疫区生活二十多年家里无一人患病的办法,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
防治队一边调查、一边预防和治疗地方病,还培养带动了一批地方自己的“赤脚医生”团队,在治疗地方病中,组织地方医生完成阑尾炎等手术数十人次,留下了一支农民身边自己的医疗队。
官兵野营拉练(采集中草药)与牧民合影
年6月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示发布四周年之际,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记者走进了医院,记录了医院服务群众、服务农村农牧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镜头一:6月17日赤峰印刷厂女职工李雅茹在车间不慎左手中指被卷进平板机齿轮,手指被压成7节,骨折、筋断。医院说只能截肢时,同志们带着希望又把她送到医院。经过诊断,医生告诉她可以接骨,帮助她恢复手指功能。经过六个小时,“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手术,李艳茹的手指接指顺利完成。最终保住了手指、恢复了功能。
镜头二:克旗牧区一个小女孩,因患肝包囊虫病来到医院,病人因腹部肿大病情非常严重,双手够不到肚脐,不能坐不能躺,每天靠跪着熬日子。医生急农牧民兄弟所急,急速诊断,并有效组织手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小姑娘的身体彻底恢复了健康,孩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医院时,又一次看到了小姑娘在病房里跑动玩耍的身影。
镜头三:一位住院的牧民老人给记者讲述了医生为他煮辣汤的故事。老人因为身体不好,没有食欲,但就是想喝点辣汤,于是,医生和护士商量,专门回家给老人烧好可口的辣汤端到病床前,老人流着感动的泪说:你们真是咱老百姓的亲人啊!
“我们是人民军队,为人民解除病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医院每一个门诊医生和护士经常对病人说的话,更是他们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念和行动。
六十年代医院官兵合影
年8月的一天下午,农民李凤云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医院。李凤云年初患卵巢囊肿,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一年多的病痛折磨,她已骨瘦如柴。一接到病人,由于没有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外科主任就召开了医生和护士参加的病情分析会,研究病情商讨治疗方案。军医姚丽娟主动查询妇科相关病症资料,到医院了解病情。手术方案确定之后,朱谊成、姚丽娟作为主刀医生开始了切除肿瘤手术。麻醉师抚慰着病人,医师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囊液排出,囊泡壁剥离,发现新的囊泡,继续处置剥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手术,重达二十多斤的囊肿瘤被顺利切除。病人得救了。病人家属动情地说“是解放军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之际,医院外科党支部一份献礼征文报告了他们救死扶伤,服务百姓的事迹。年8月,一个叫魏淑兰不满16个月的医院。由于孩子身患畸胎瘤,肚子被肿瘤塞的溜圆,两只瘦得皮包骨的小手,放在涨得像气球似的肚子上,面色青紫,艰难的喘息着,命在旦夕。从几十里外抱孩子跑来的父亲焦急地对医生说:“解放军同志,这孩子的病,还能治好吗?”面对第一次出现的畸胎瘤病人,还有孩子体质过弱,瘤子巨大,医院条件有限的实际,党支部组织全科党员和群众,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战胜眼前的困难。他们仔细诊断、精心调理孩子的营养,科学制定手术和康复方案。朱谊成主任主刀,全科动员,为孩子彻底解除病痛的手术开始了。因为孩子小,从麻醉到手术,几次出现险情,都得到了有效地处置,经过八个半小时的精心手术,孩子腹内一个8.75公斤的畸胎瘤被成功摘除。最终让十六个月大的魏淑兰恢复了健康。
05
重大险情救死扶伤
“不怕苦,不怕死,勇于战斗,团结拼搏。”
——《昭乌达报》记者
医院有一个口号,医院的传统:“拉得出,展得开,救治及时,服务好。”当年,在赤峰,有多少急难险情出现,医院都义无反顾,每个领导、医生、护士都带头冲在最前头,承担最艰巨的工作。危险中,都有他们的队伍,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眼里只有抢救生命,唯独不考虑自己。战友合影年8月14日造纸厂原料草垛遭雷击火灾。
火情就是命令,接到救援电话第一时间,医院领导全面动员,首先派出由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现场救援医疗队,不到半小时他们就从现场抢救处置一氧化碳中毒伤员十几位,医院。此时,第二批、第三批救援医疗队也到达现场,配合现场处置伤员和抢救。医院里也全院动员,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抢救过程中,七医院,这是医院历史上第一次一次性接诊这样多的病人。医院病床不足,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搭起三个临时救治帐篷;人员不足,家属、后勤保障人员、学生等都上阵运送床铺、行李、材料和病人。护士马秀英、张宝琴是知青点干部,刚刚从知青点回来办事,二话不说,跳上救护车随着医疗队也到现场参与抢救伤员。辅诊人员也是全力以赴,保供电、保供氧、保医疗设备和备品。传染科的冯新绥、梁晓芳不顾自己脚掌骨折和疾病在身的疼痛,坚守抢救一线。经过紧张的抢救,直到深夜,院长和部分主治人员看到病人病情稳定才离开病床前。经过精心治疗,76名受伤的病人全部痊愈出院。面对这一重大险情,展现了医院官兵时代军人不怕苦不怕死,勇于战斗和团结拼搏的战斗精神。
年初夏,林西县大金沟大队青年社员李义因患有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也称:格林-巴利氏综合症)住进医院三所医疗室。三所是医院随解放军前线指挥所在大金沟山区驻在的基层医疗诊所,医生少、医疗条件有限,接诊这样的病人实在勉为其难。但是由于病人特殊,医院山高路远,面临困难,如抢救不及时,呼吸心跳会骤然停止,危险很大。而且,病人已处于无自主呼吸状态。于是,医院领导同意,全院上下协力开展合作治疗,一场抢救病人李义的联合战斗开始了。氧气和呼吸机等设备、药品不足,医院派车辆从赤峰调运到山里。治疗经验不足,医疗团队一边查阅医学文献资料,请医院内科主任参与集体会诊研究病情商定应对治疗方案,一方医院医生求援给予指导。在副所长戴柱春的支持下,主治军医李化民更是废寝忘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治疗上。病人不能自主呼吸,氧气不足时,他们采取“捏气球”的办法,每时每刻轮流给病人输入氧气。为了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戴副所长组织代理护士长付义玲等4位护士组成特护小组,亲自培训和组织制定陪护方案,给了病人最精细的护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耐心治疗,病人的自主呼吸逐渐恢复。李化民医生第一次在病志上写下了:“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患者入院第74天,自主呼吸一分三十秒。”病人病情渐渐好转。住院第八十天,病人自主呼吸七分钟;八十四天,自主呼吸四小时;第一百三十天,病人完全恢复了自主呼吸。年1月7日,李义初步康复出院。医院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康复,还特别设立了“家庭病房”。李义的奶奶含着眼泪说:“摸着阎王鼻子的人也给救活了,我孙子多亏摊上新社会,摊上亲人解放军了。”是解放军给了李义第二次生命。
《昭乌达报》刊载通讯
70年代一个冬季,锡林郭勒盟发生大雪灾。大雪封路军队派坦克压雪开路。医院受命派出由郭继恩副院长带队,刘尽书、王继恒、乔继德、郑小林、周健萌等12名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参加的医疗救护队前往雪灾现场救援。据参加抢险医疗队的内科护士赵金生介绍,当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饮食以无盐的冻羊肉为主,没有蔬菜水果,医疗队员12天无大便,出现严重便秘症状。十几位医护人员在雪灾现场冰天雪地里为患有各种慢性病的病人和受冻伤害的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甚至一些手术,很好地完成了救灾抢险,圆满完成任务。
年原造纸厂铁路氨气泄漏事故,熊庆远带着医疗队到厂区现场抢救运送病人。当时,没有防护面罩,用毛巾挡住口鼻,组织抢救。随时有被熏倒窒息的危险。先后有76名因吸入氨气导致气管烧医院,由于没有这方面治疗经验,加上病人众多。医院领导一方面组织在室内为病人通风换气,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治疗方案,医院支援。担任医务处干部的卞树义在忙碌中被病人呼出的氨气熏呛得呼吸困难,但依然坚守一线组织协调医疗和抢救工作。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抢救和治疗的效率,全院动员,一方面做好伤情分类:先重后轻,先老后轻;另一方面咨询环保和其他医疗机构完善治疗方案;通过有关部门调集药品和呼吸器械。经过全院上下齐努力,抢救工作圆满完成。取得了无一死亡,无一后遗症的理想治疗效果。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和奖励。作者简介
包春光,赤峰二中退休教育工作者。出生于赤峰,从小生活在赤峰东郊医院等军营附近,感受了医院近20年的发展和救死扶伤的英雄故事。鸣谢:衷心感谢为本文成篇而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原医院战友和各界朋友们,感谢大家提供素材、信息、照片和资料。感谢赤峰日报社技术部同志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王秀玲女士对本文的贡献。作者:包春光编辑:刘晨辉本文为原创,转载需经授权古园寻梦——回忆我的初中母校高山仰止愿言毓德——记我的两位长辈
风瞬作者团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