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新闻媒体报道,常德市桃源县职业中专90名学生陆续出现食物中毒现象。随后湖南省桃源县发布情况通报,确认该疾病系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并确定该校食堂员工张某为传染源。
或许有人疑惑,一个志贺氏菌就让这么多人出现中毒现象?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志贺氏菌。
一、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Shigella)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统称痢疾杆菌。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4个群。
A群:痢疾志贺氏菌;
B群:福氏志贺氏菌;
C群:鲍氏志贺氏菌;
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
4个群均具有致病性,但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通常致病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志贺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感染性食物中毒,部分志贺氏菌还可以分泌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等外毒素,进而引起混合型食物中毒。其中以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表现为腹痛、呕吐、水样腹泻、里急后重,发热可至40℃以上,严重者出现胃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1]。
二、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志贺氏菌是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大部分有菌毛但不运动,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值为6.4~7.8,最适温度为37℃[2]。
志贺氏菌在志贺氏菌显色平板上为白色或无色菌落
志贺氏菌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
菌落特征
1
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常用检测法
目前食品中志贺氏菌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GB.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检测流程如下:
2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3]。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免疫磁珠(IMB)技术和免疫层析(ICA)技术。该方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应用中最大的优点在于检测目标的多样性,可实现志贺氏菌的高通量、快速灵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限,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在志贺氏菌的实际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生物技术中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微量致病菌。该方法检测时间短,设备逐渐趋于小型化、自动化,适合现场检测,但操作复杂,且需要选择出高灵敏度的检测识别组件和准确的读取组件,在研发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瓶颈。
三、如何预防志贺氏菌食物中毒
首先,志贺氏菌食物中毒多发于7~10月,集中于夏秋两季。环境卫生恶劣、食品原料被污染以及直接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痢疾病患者或志贺氏菌携带者的从业人员,是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
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②注意饮食方式,不吃生食,不吃存放时间过长的食物;
③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我们应该加强从业人员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食品企业卫生检查,防止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污染志贺氏菌;
④防止带菌者、带菌容器及生食物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林晓丽,赖卫华,张莉莉.志贺氏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30(15):-.
[2]彭俊平,杨剑,金奇.志贺菌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1):14-22.
[3]吴林洪.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账号转载,需注明引用出处: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