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才是名大四学生,九个月前来路演,做的是关于高中生“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一款社交软件,回去跟初高中生混了九个月,又来了。这次带来了他的收获:
95后是“完全移动互联网化”的一代人目前的高中生年龄上基本是95后,他们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与我们90后和85后这两个群体不同,他们这个群体最开始接触的是移动互联网,90后和85后最先接触的是PC互联网时代,他们的生活伴随着整个PC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状态受互联网影响大,因此你会发现即便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90后和85后在手机的使用习惯上以及对移动产品的使用上还是存在很多的PC互联网时代使用痕迹。
95后中学生与其不同,他们最先接触的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PC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同时他们的用户行为以及生活状态基本不受PC互联网的影响,基本可以看成“完全移动互联网化”的一代人。
所以表面上看来大学生很有市场,但是其实满足85后的产品,基本上也能满足我们。而现在基本上85后的市场已经被做足了。现在并没有90后在大学专属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行为特点,就像一个圆滑的球,没有一条明显的棱角或者腿能让我们狠狠地抓住。
所以很多大学生项目,旅游啦,社交啦,全死掉了。而某课程表抓住的是大学的一个特点,根本就不是90后的一个特点。90后的特点和大学的特点根本不一样,一个是人的特点,一个是物的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进入到用户日常生活中去,仅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用户是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和行为花在跟自己生活无关的产品上的。
慢慢的伴随着90后85后踏入职场,娱乐休闲生活的时间减少,95后中学生崛起,慢慢占据娱乐休闲生活的主体,所以目前的移动产品格局将有较大的改变。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将围绕着“完全移动互联网化”的这代人的成长及需求的产生,而不是现有产品的改善,因此95后中学生的需求将代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趋势。围绕着他们这一群体的创业者也需要具备产品的未来趋势化发展的思维。
95后移动互联网属性导致的用户行为95后中学生对个性化以及社交属性要求高很多,跟我们相比,算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我们90后85后在网上认识一个人,我们不会要求他们是同一属性,我们通常是连接一个人,这个人的爱好、特长我们很难去连接或者仅能连接对方很单一和浅显的属性,包括我们现在用移动端跟PC端的习惯是差不多的,这也是我们之前PC互联网时代遗留下来的用户行为和习惯。
但是95后不一样,他们要求跟他们互动的人属性要和他们一样,比如说tfboys,你一定要是00后群体,要是四叶草(tfboys粉丝称呼),他们不仅仅是在对方的基本属性上有要求,而且在对方的生活状态上也有要求。他们聊天很少用文字,基本上都是语音和图片表情,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表现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移动互联网化”的用户行为。
95后中学生的消费是以体验为导向的,而不是以价格为导向。他们60%的人都有支付宝,但更多消费是线下,一般看有没有人推荐,或身边有没有人穿,或者通过其他类似的途径,买之前要体验一下效果,我没有通过一些途径事前体验过这些东西,基本是不会购买的。
我们90后和85后群体用的特别多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在他们中不怎么受待见见,因为这两款软件少了体验环节。而且他们的消费权利很多,不仅仅在消费金额上也在消费的自由度上,相比我们这一代,父母更加尊重他们的自主权。
还有一点,95后的心态更加开放。很多欧美国家的小孩会比我们开放。美国中学生聊派对的很多,甚至是我们接受不了的性派对,对不对先不说,当然也有文化的差异影响,但是他们都会把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展现出来,他们的心态是开放性的。
而我们面对很多压力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选择封闭。我们90后到了高三后阶段就开始封闭,QQ很多陌生人我们基本上是不加了,但是95后不一样,他们现在还是保持着开放的性格,不断地去接触新的有趣人,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出来。但是我们在这个年龄就开始封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95后的即时性要求很高,他们不能接受延迟。什么意思,举个例子,现在我跟人聊天,我希望马上能得到回复,如果你很迟才回复,那么我就没兴趣跟你聊下去;我想要约人打篮球,那么我希望马上就有人跟我一起打,我不会希望下周才去打篮球。
上面那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很能说明PC互联网时候的用户行为和使用习惯到底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85后的影响有多大。同时也说明,当95后中学生成了娱乐生活的消费主力的时候,很多产品都需要颠覆。
站得高,才能看到未来的趋势不懂你的人是懂你。如果你按照现在的消费习惯和思维做产品,你的项目注定不会走得很远。因为用户本身就在寻找发展。你应该站在一个高度,5年、10年的高度。很多人都知道工业4.0,刚开始可以根据产值去评估几年后发展,可能后面要转型,但是你不知道那个点在哪里,更不用说怎么到达那个点了。
大家都知道地面交通那么拥堵,未来空中飞行会发展起来,但是那个点在哪里大家不知道。用户对于产品需求未来那个点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用户自己也在寻找,你要抓住的就是那个点。你去描绘那个点一点用都没有,你要告诉我怎么到达这个点,需要用到的就是产品的未来趋势化发展思维。
就像撒网打鱼,但是周围的鱼已经没了,用现在的视角去看已经看不到鱼的存在了,你必须站高一点,你才能知道鱼群在哪里。但是你怎么站在那个高度,不可能凭空出现一个空中楼阁让你站在高处,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高度的,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乔布斯当初观察到人们用公共电脑的时候,会做个人的事情,会把自己个性行为融在电脑里,所以他推测个人电脑会普及。很多现在伟大的产品的产生都是离不开产品的趋势化发展思维的,用现在的思维去做产品,基本不会有伟大的产品产生,甚至几年过后,活下去都很难。
我们刚开始会推崇BAT出来的人去创业,因为他有数据在,他知道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但是我们现在又不推崇了,因为发现他们抓住的只是现在的问题,但实际上,发现未来的那个点要沉到这个群体当中,去观察消费者,但很少人能做到,很多人都是从大数据中得出来的。
有时候数据说明的只是用户的现在的一个行为和需求,然而用户的这个行为和需求还没稳定下来,用户也在不断往前寻找,所以有时候你抓住的一个行为和需求,只是用户的快速寻找和前进中的一个点,很快就会被略过。
所以呀有时候投资人也好公司也好,会吐槽调研出来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其实原因不在于调研,而在于用户的需求在快速寻找和前进,而调研者还在用静止的”现在化思维”去做,甚至调研前就融入了自己的“过去化印象思维”。所以你调研的结果可能今天明天准确,后面就不准确了甚至差别非常大,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我觉得,我们观察到的用户行为,它往往只是用户寻找和前进的一个点,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用未来趋势化思维去分析它。当然分析得正确与否,是需要那个人长期的积淀和个人的特质的。不过总比自己静静的站在原地去调研在飞速往前奔跑的用户要强得多了吧。
我们怎么观察中学生?四五点放学,我们就在门口蹲点,看中学生往哪部公交车挤我们就上哪部公交车,在车上观察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聊天的内容。请他们吃饭,我们学生自己也很穷,但还是请,跟他们聊天,回到高中里面到教室后面静静的做一个“高中生”去融入他们,观察他们。
我们通常说的行业纵深,其实说的是“十”字形的上部分,就是基于行业了解后的趋势把握。而通常能走向这个高度的人,通常都是生活中比较敏感善于观察的的人。这部分人为了寻求别人认可,他们经常在观察别人,比如说今天穿这件衣服,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以后就会尝试这种风格的衣服,然后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需要穿更多不同风格的衣服。所以长期以往就养成了一种观察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创始人出自草根的原因。
也许你还会喜欢(点击文章题目即可阅读)
《活在一个注定失败的创业公司里,这天来我的思考》
《Airbnb之路:生活是创业的敌人》
项目投递邮箱
info
zd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