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营养代谢病是营养紊乱与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总称。目前营养紊乱有三种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某些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不足发生的营养缺乏症,主要病因是某些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特别是在放牧条件、自然牧草受地质资源、季节等因素影响,或表现某一种或几种微量营养素不足,或在相当长的枯草季节整体营养水平低下。第二种情况可能是某些营养物质供应过量而干扰了另一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第三情况是营养过剩有关的疾病而代谢性疾病是指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改变导致内环境紊乱而发生的疾病。
(一)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特点
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特点主要呈现地域性、季节性及亚临床性。
1.地域性
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疾病都是与地球环境化学因素有关的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我国约有2/3的面积缺硒,如硒缺乏病为多种畜禽共患,幼龄畜禽多被侵害,冬春多发,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冬末春初流行的脱毛症,大部分为缺锌所引的。
2.季节性
主要表现为气候对牧草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对动物的影响两方面。
(1)气候对牧草营养成分的影响:世界任何一个可以放牧的地区,其牧草或植物饲料的营养成分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是不同的。在长达4~6个月的枯草季节,可供食用的牧草以茎为主,由于纤维比例高,进入消化道不易被微生物发酵,而蛋白质含量的减少使微生物活性进一步下降,所以消化道需要较长时间处理食物使其从瘤胃通过,这样食物的摄入量降低了。有实验指出,当牧草蛋白质含量在60g/kg以下时,动物增重停止。
(2)冬春季寒冷气候对动物的影响:
就我国而言,随着纬度增加,寒冷的时间越来越长,温度降低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如果遇上暴风雪,可使大批放牧动物被直接冻死或因无法采食到牧草而饿死,
3.亚临床性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缺乏症),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太明显,动物处于亚临床健康水平。
(二)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1.临床诊断营养缺乏症的主要临床变化是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异嗜,消化紊乱;被毛粗乱,脱毛,骨棱外露;生产性能降低,如产奶、产蛋量下降;母畜繁育机能障碍,
2.剖检变化多数营养代谢病没有特征性,但硒缺乏症等有时可能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如猪的硒缺乏症可能有桑葚心变化,反刍动物可能呈现肌营养不良(白肌病),
3.流行病学调查营养缺乏症的发生往往呈地域性:例如我国从东北到西南走向有一条缺硒带,在这一地区很易发生硒缺乏症。
4.饲料分析怀疑某种或某些营养缺乏症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进行饲料分析。根据症状结合初步诊断和治疗体会,对饲料中的一些针对性营养素进行分析。
5.实验室诊断及亚临床监测
指标有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Hb、BUN、PCV,血清Ca、P、Mg、K、Na、Fe、Cu、Se等。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血清酶,如ALP等。
第四节中毒病的诊断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物质,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动物体,与体液和细胞组织发生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干扰或破坏动物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导致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过程,甚至威胁动物生命,这种物质统称为毒物。毒物被机体吸收,引起机体内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发生病理过程,甚至迅速死亡,这一过程称为中毒。
(一)中毒病的病因
1.饲料保存和调制不当
(2)本来是无毒的饲料,由于调制方法不当,在酶或细菌的参与下产生有毒的物质而引起动物中毒,如亚硝酸盐和氢氰酸中毒。
(3)利用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农副产品饲喂畜禽,由于未经脱毒处理或饲喂量过大而引起动物中毒,如菜子饼、棉子饼中毒。
2.采食有毒植物
3.农药、化肥和杀鼠药
4.工业污染
5.地质化学原因由于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有害元素,或某种正常元素的含量过高,使饮水、牧草或饲料中含量亦增高而引起畜禽中毒。
6.医源性中毒用于治疗的药物,如果使用剂量过大,或过于频繁都可引起中毒。
7.动物毒素引起家畜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毒蛇咬伤、群蜂蜇伤等。
8.人为投毒
(二)中毒病的发生特点
中毒病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1.地域性第一类是地壳表面元素分布不均一性造成的
区域性中毒病。氟中毒就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中毒病。盐池有氟中毒存在。第二类是有毒植物中毒。如疯草\棘豆属植物,主要有黄花棘豆、甘肃棘豆、小花棘豆等,第三类是工业氟污染性中毒。
2.季节性植物中毒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牛蕨中毒发
生在返青之际,氢氰酸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雨季农作物生长旺盛季节,而甘薯黑斑病主要发生在甘薯冬春储藏季节。此外,许多农药中毒亦主要集中在农事活动繁忙的春、夏、秋三季。
3.突发性与营养性疾病不同,大多数中毒病具有突发性。
最典型的是农药中毒,
(三)中毒病的诊断
在兽医临床上,由于毒物进入机体的量和速度不同,中毒的发生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毒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机体后,于24h内发病者,称为急性中毒。毒物长期小量地进人机体,蓄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才出现症状,有的需几周、数月甚至数年才发病者称为慢性中毒。在急性和慢性之间发生的中毒为亚急性中毒。
中毒的诊断应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1.病史调查
首先询问畜主患畜有何症状,发病数,死亡数。如认为可能是中毒,则怀疑的根据是什么,是否发现可疑毒物。如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采食有关,则需了解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地点、饲料种类、来源及加工方法,其他共食者的状况,饲料的保管状况及是否被毒物污染。如为放牧动物,则需了解近日禽放牧的农田和水面农药使用情况,农药拌种的剩余种子处理情况。如怀疑为药物中毒,则需了解用药情况,特别注意驱虫药和杀外寄生虫药的种类、使用剂量和方法。如为犬、猫中毒,则要首先了解灭鼠药、灭蚊蝇药的使用情况。
2.临床症状某些中毒可能出现较为特征的症状,但对大多数中毒来说,症状往往表现出类似性,并无特征性,然而这些类似症状至少有助于做出中毒病的估计,并在综合分析中起任用。故对症状的检查是不容忽视的。如精神状态,是兴奋还是或抑制;肌肉,有无抽搐、痉挛或麻痹;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应如何;皮肤、可视黏膜颜色是发绀、樱红或苍白;消化系统,有无流涎,口腔内有无腐蚀痕迹,是否呕吐与腹泻,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性状、气味;泌尿系统,尿液的颜色、性状、气味;呼吸系统,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出气气味;循环系统,心搏的频率、节律及脉搏、血压等。
3.病理变化和某些临床生化变化有些中毒会出现肉眼明显可见的广泛病变,有些则可能仅出现轻微的组织学损害,当然也有些中毒观察不到形态变化。剖检时可采集可疑病料做毒物分析。剖开腹腔时应注意有无特殊气味,如氰化物中毒时有苦杏仁味,磷中毒时有大蒜味,酚中毒时呈碳酸味。其次注意胃内容物的性质与颜色,仔细检查有助于识别或查出毒物痕迹。如有毒植物中毒时可能在胃中发现叶片或嫩枝;犬、猫胃中发现鼠及其碎尸,使人联想到杀鼠剂的继发中毒;铜盐呈绿蓝色,硫酸可使胃内容物变为黑色。急性中毒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胃肠道炎症,严重病例胃肠道会腐烂。动物中毒突然死亡常与胃肠炎有关。肝、肾损害亦是中毒的常见病变,例如肝损害可见于锑、砷、硒、镉、铜、四氯化碳、沥青、棉籽、黄曲霉素等的中毒。当这些毒物被吸收和从尿中排泄时则发生肾脏损害。
血液学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有助于某些中毒病的诊断,如怀疑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测定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呈极显著降低;一些毒物如镉、汞、砷、四氯化碳等中毒时出现肝脏损害,测定血清中肝脏特异酶如精氨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活性会显著升高。铅中毒时可出现溶血、异样红细胞、点彩红细胞等。
4.毒物分析
5.动物试验为确诊是否中毒,需进一步做动物试验,即在试验条件下人工复制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疾病。注意所选动物必须是对可疑毒物敏感的。
6.综合分析判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寻找各个“证据”时,应注意所获证据的可靠程度:
(2)对实验室检验和临床化验结果亦应做具体分析:
(3)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4)回顾性调查:这在慢性中毒病、微量元素缺乏症诊断中是经常用的。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回顾性调查而使真相大白或初露端倪。
(5)剂量与反应的关系:任何一种营养成分保持生理需要浓度时,机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元素在体内逐渐减少并达到一定限度时,则可出现亚临床缺乏症。临床表现是分析问题时的基本依托,一切结果都应和临床现象相结合、相印证,才能实现检验结果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