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的百年探索

文章来源:经管道分发的气体意外中毒   发布时间:2016-11-24 15:31:32   点击数:
 

生活中最困扰的症状,非热即痛。扑热息痛,顾名思义,就是扑灭发热、平息疼痛。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聊聊扑热息痛的百年奋斗史吧。

扑热息痛的演变

这要从两块树皮说起。

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陆续经历了农耕、工业和信息时代。为了解决发热、疼痛,人们有过很多简朴的尝试——

中国人常常是躲进被窝,捂出大汗方才罢休,要么就是熬上几味药汤灌进去,亦或使用一些刮痧拔罐的手法;老外的花样也不少,比如美国人喜欢喝热鸡汤,芬兰人钟爱红醋栗汁,印度人好两口姜汤,而新西兰人则用热柠檬饮料加蜂蜜来解决问题。

可惜,从循证医学角度,这些手段其实除了安慰剂效应之外并没有什么用。

在中世纪,出现了退热药物这一名词,当时仅有的两种药物都是来自树皮,一种是柳树皮(启发人们在很久以后发现了阿司匹林),另一种是提炼自金鸡纳树树皮的金鸡纳霜(启发科学家发现了抗疟药物奎宁)。

但仅靠这两种药物难以持续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僧多粥少的矛盾很快凸显出来,人们急切需要疗效好量又足的新药物出现。

扑热息痛药物家族

如今,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水杨酸类、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代表的乙酰苯胺类和以布洛芬为代表的有机酸类,堪称扑热息痛药物家族的三驾马车。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呢?

受到柳树皮成分退热的启发,人们研究出了第一个非甾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年阿司匹林正式上市,其主要机理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进而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与此同时,机体痛阈也随之得到提高,继而产生镇痛效果。

之后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衍生出了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登上舞台

可以说,对乙酰氨基酚奠定了现代感冒药物的基础,并引领扑热息痛进入新的时代。

美国化学家哈蒙·莫尔斯率先利用对硝基苯酚和冰醋酸在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但起初,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用价值依然养在深闺无人识。直到年,对乙酰氨基酚的「伯乐」出现了。

当年,就职于纽约卫生局的布罗迪与爱梭罗德得到一笔来自美国止痛与镇静药物研究所的拨款,受命研究为何一些非阿司匹林类退热剂会诱发病人罹患高铁血红蛋白症这一副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二人首次发现乙酰胺苯的疗效要归功于其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而且后者有着相对更好的安全性。

至此,对乙酰氨基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依据这一研究结果,强生公司于年率先在美国推出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要成分的感冒药物泰诺。年,对乙酰氨基酚列入英国药典。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引入我国。一位姓名已不可考的医生将其翻译为扑热息痛,还在翻译史上留下一段信达雅的佳话。

现在对乙酰氨基酚已普遍使用在感冒药物之中,使用泰诺等OTC药物治疗感冒,感受到的不仅是病痛的缓解、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有扑热息痛百年来的经典与安心。

(丁香园-11-0)

广受青睐的非处方止痛药扑热息痛,并非完美无缺。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扑热息痛并非万能

(文/TiffanyO’Callaghan)头痛欲裂,膝盖隐隐作痛,或是后背疼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可能你会打开药柜,吃点扑热息痛(paracetamol)。大概半小时之后,你就会觉得好多了。是这样吗?

扑热息痛,又叫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万能药。从关节扭伤到牙疼,甚至是分娩的阵痛,什么都能用。它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法中位列第一阶梯。我们把它喂给发烧的孩子;作为成人,我们也会吞下几片来缓解头疼或是痛经;步入中老年,医生也许会给我们开上一些,减轻关节炎或后背痛的折磨。仅在美国,每年就能售出70亿剂扑热息痛,还有多种药品中含有这种成分。

因为扑热息痛随处可见,你可能会认为它安全有效,至少在推荐剂量下是安全的。因此,比起会刺激胃粘膜、引起胃出血的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我们更依赖扑热息痛。然而,这种药柜中坚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温和可靠。

扑热息痛发现于19世纪晚期,但由于它有一种奇怪的副作用,似乎会使一些人身体变蓝(即发绀),导致发现之后几乎立即就被弃用。这种副作用可能是另一种药品的污染所致,扑热息痛却因此坐了多年冷板凳,直到0世纪40年代,进一步的测验证实,它有良好的退烧作用。后来,研究又得出它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止痛药。扑热息痛真正开始大放异彩,要等到0世纪60年代,那时人们开始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副作用。仅在关节炎患者中,美国现在每年就有大约例死亡,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

我们认为扑热息痛要相对安全一些。当然,如果你吃得太多,肯定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但只是推荐剂量的话就没有问题。不对吗?

这种看法正面临挑战。研究表明,长时间服用扑热息痛,可能会像非甾体类消炎药那样,对胃造成严重伤害。要是确实能够止疼,这点代价似乎也值得。可是对大多数服药的人来说,扑热息痛的效果与安慰剂几乎没有区别。

神秘的药品

这怎么可能?事实上,尽管扑热息痛应用广泛,我们对它的作用原理并不了解。现在的主流看法认为,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和阿司匹林、布洛芬类似,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而发挥作用。环氧合酶负责合成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叫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能够引起痛感和身体肿胀,同时也能刺激粘液分泌,而粘液保护胃不受酸性消化液的侵蚀。非甾体类消炎药消了肿,却也让胃失去了保护。扑热息痛可能也会抑制环氧合酶,只不过程度浅些。它不像其他抑制环氧合酶的药物那样有消炎作用。

尽管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就有一些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可能会引起内出血,但这些发现基本都被批评者们忽略了,他们只对研究设计的缺陷评头论足。年,医院的迈克尔·多尔蒂(MichaelDoherty)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人们再难对此视而不见。他跟踪了89名患有膝关节疼痛的男女病人的病程发展。膝关节疼痛往往始于中年,通常是骨关节炎的早期症状。这些病人中一部分服用了扑热息痛,另一组服用布洛芬,第三组和第四组都混合服用二者,只是剂量不同。

扑热息痛是大多数医生处理此类症状时的首选。但是,当多尔蒂看到服用扑热息痛的病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时,他震惊了:血红蛋白——血液中运载氧的蛋白质,含量在迅速下降,而且红细胞也在变小变淡。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病人在内出血,而且出血量相当大。个月之后,有1/5的人似乎失去了整整一个单位的血液(大约毫升,美国单位,国内是00毫升)。这和服用布洛芬的病人的失血量相同,不同的只是,服用布洛芬的人称止痛效果更好(参见《风湿性疾病年报》,第70卷,页)。

在同时服用高剂量布洛芬和扑热息痛的人群中,个月后的失血量更加惊人:该组有7%的人失去了相当于个单位血液所含总量的血红蛋白。结论是,长期服用扑热息痛的危害,和非甾体类消炎药不相上下。

“可怕的是,人们看着我说,‘这是非处方药,肯定是安全的’。”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教授凯?布鲁恩(KayBrune)如是说。他倡议德国不要再把扑热息痛作为非处方药出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成功。他指出:“以前,医师们只是说,‘好吧,就算不起作用,至少也没什么害处’。而现在,我们知道它确实有害。”

促使药品监管机构提高警惕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内出血。年1月,由于存在意外服用过量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要求生产商停止生产每片含有超过5毫克扑热息痛的处方药。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8万人因为扑热息痛中毒而被送进急诊室,其中1/是意外服用过量。

尽管药品外包装上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最大推荐剂量,即每4小时分散服用总量不超过到4克(毫克每片,6到8片),但是因为扑热息痛素有安全的美誉,有些人的服用量要超过这个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丹尼尔·布德尼兹(DanielBudnitz)对过量服药的案例进行过研究,他说:“人们知道不应该一下子吃6到8片,但他们牙疼又不想去看牙医。”

扑热息痛片,最受欢迎的非处方止疼片。图片来源:wordpress.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kev5.com/hbyh/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