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管道分发的气体意外中毒 发布时间:2025/3/26 10:31:15 点击数: 次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csjkc.com/由于“毒鼠强”是一种剧毒灭鼠药,国家已禁止使用,此类灭鼠药无色无味,易被小儿误服,需引起医师和家长高度重视。误食毒鼠强的治疗“毒鼠强”是一种剧毒灭鼠药,国家已禁止使用,更好的替代品,如抗凝血类灭鼠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常见的有溴鼠灵、溴敌隆等。虽然剧毒类灭鼠药已被禁用,但全国范围内还有一定”存量“或仍可通过其他非常规途径获得,因此,科学普及关于剧毒类灭鼠药误食后救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经临床观察和数据库资料显示,鼠药中毒以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最多见,此期儿童独立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心强,拿到东西就放入口中,此类灭鼠药无色无味,混在小儿喜欢的食物中作为灭鼠诱饵,易被小儿误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后果。需引起医师和家长高度重视。一、儿童灭鼠药中毒有哪些症状?灭鼠药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球结膜出血、血尿、便血、腹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肺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当发现孩子有出血症状、伴凝血功能障碍,既往身体健康、无反复出血病史,家中放置有老鼠药,需高度警惕抗凝血类鼠药中毒的可能。因患儿不能提供准确病史,又不易被家长发现,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二、儿童误服灭鼠药怎么办?家长发现孩子误服老鼠药,无论剂量大小,有无临床症状,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急救,例如清洁口腔、催吐,减少毒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带上鼠药包装袋,为医生提供有效线索,及时精准治疗。三、灭鼠药为什么会引起出血?抗凝血类鼠药,具有与维生素K相似的结构,可产生竞争性抑制,影响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由于其只影响肝脏合成新的凝血因子,而对血液循环中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作用,只有当体内原有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表现,故发病前存在1~2周的潜伏期。四、灭鼠药中毒,有特效解毒剂吗?溴鼠灵、溴敌隆为第2代慢性抗凝血类鼠药,属双香豆素类灭鼠剂,有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此类灭鼠药具有很强的亲脂性、毒性及很长的释放时间,且有二次中毒的风险。因此,维生素K1治疗要足量、足疗程。鼠药中毒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与鼠药的浓度有关,文献报道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最短者11天,最长达22个月,中位恢复时间为2.5个月。2例溴鼠灵中毒的患儿第1例是4岁的妞妞(化名),平时身体健康,是一个活泼爱动的小姑娘,病初家长发现下肢皮肤青一块紫一块,之后出现踝关节肿痛,不能走路,接着又出现流鼻血,刚开始压迫能止血,医院就诊,查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家属否认鼠药接触史,但家中存放有灭鼠药溴鼠灵。第2例是2岁9个月的贝贝(化名),平时身体健康,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家长发现左侧鼻出血,不易止血,双下肢皮肤片状青紫,医院给予止血药,鼻腔填塞,仍然是鼻出血不止,伴呕血转入我院。详细询问病史,由老人看护孩子,在田地里看到孩子吃了一点儿拌有灭鼠药的食物,未予重视,当时没有任何症状,1周后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通过血液和尿液毒物检测,2例患儿血液中均检测出含有“溴鼠灵”成分,第1例患儿血液中溴鼠灵浓度为0.17ug/mL,第2例患儿血液中溴鼠灵浓度为76.47ng/mL,最后诊断为溴鼠灵中毒。入院后多科医生共同参与救治,由于鼻出血不止,2例患儿均出现中重度失血性贫血,立即予输血(红细胞和血浆),大剂量维生素K1,补液等对症治疗。两个可爱的小宝宝转危为安,出血症状逐渐停止,病情稳定,住院治疗1周出院。出院后治疗并没有结束,维生素K1肌肉注射,一日2次,好转后改为一日1次,隔几天1次,第1例疗程3个月,第2例疗程2个月,凝血功能都稳定正常了。已停药观察,愈后良好,继续随访中。如何预防老鼠药中毒?1、应加强老鼠药的监督和管理。2、科普老鼠药中毒的常识及危害,提高安全意识。3、积极宣传家庭灭鼠药的安全保管,即使放在家里隐蔽的角落,孩子也有可能接触。4、监护人应对儿童加强看护,避免接触一切毒物,包括鼠药。5、含灭鼠药的毒饵应放在儿童不宜接触到的地方,且用警示牌标注,防止误食。6、注意灭鼠药不要和美味的食物及水果混在一起放。7、接触杀鼠剂后,立即清洗接触的皮肤。8、误服灭鼠药后一经发现,带上鼠药包装袋,医院抢救治疗。9、如有抑郁、焦虑等医院或心理科咨询,避免出现服毒自杀情况。10、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最后再次提醒大家:珍爱生命,远离灭鼠药!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百度秋冬打卡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