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
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
每年6月—9月是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
引起中毒的高发期
近日
全国已有多地出现毒蘑菇中毒
甚至死亡案例
大家一定要注意
▼
案例一7月26日,家住宁夏银川的马女士,在小树林里发现了一丛蘑菇,白色,细柄,呈小雨伞状,伞面上有裂纹,感觉很是新鲜,就采了一袋子。当天爆炒了一盘当晚餐,和老公一起享用。
当晚睡下后,马女士肚子就开始难受,胃里直犯恶心,呕吐、腹泻,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儿子立刻送她医院就诊。
7月28日,马女士她转诊至消化内科,主管医师得知马女士进食过野生蘑菇,再结合生化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毒蕈中毒。此时,马女士的肝功能损伤严重,随时有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医师迅速将马女士转入ICU抢救。
目前,毒覃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血液净化,将全身血液中的毒素过滤出来。医师抢救5个日夜,将马女士血液完全净化后,挽救了其生命。
案例二7月14日,云南曲靖一女子吃野蘑菇中毒致幻,被送医治疗,竟躺在病床上唱起了《忐忑》,说看到了小人国、小精灵等。截至7月20日,云南今年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起,致12人死亡。
案例三5月20日下午,广州中山三院PICU从急诊紧急收治一名三岁女童,导致该女童病危入院的罪魁祸首就是美丽诱人的野生“蘑菇”。
事发当天,亲属中包括女童在内的三人共同食用了从山上自行采摘的劳动成果“毒菇”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眼见情况不妙,家属连忙将食物中毒的三人送至中山三院就诊。
中山三院急诊科诊治后,医生判断,患儿已经出现严重肝、肾及心肌损害。紧急收入PICU催吐,解毒,并做了血浆置换等抢救治疗,患儿一度生命垂危。经过精心救治,目前患儿病情稳定,已经从PICU转至普通病区继续治疗。
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
尚无特效疗法
且中毒症状严重
发病急,死亡率高
关于毒蘑菇
你了解多少呢?
▼
常见误区
1.鲜艳的毒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不能简单根据颜色与形状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褶孔牛肝菌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是毒蘑菇。
2.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3.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发黑。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5.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6.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
错!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
7.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错!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以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8.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错!蘑菇的气味不仅和品种有关,也和生长的环境有关,毒蘑菇和无毒蘑菇的气味无具体分辨方法。
9.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
错!毒蘑菇毒素毒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耐热性,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即便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10.我以前年年在这棵树上采蘑菇都没有毒。
错!蘑菇生长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毒素,造成惨剧,食用蘑菇建议前往当地市场、超市采购。
四招分辨毒蘑菇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
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无毒蘑菇有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温馨提醒
一、对于野生蘑菇,最好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以防自身及他人中毒。
二、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泻、腹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当高度警惕是野生蘑菇中毒,需立即就医,否则错失最佳治疗期危及生命。
三、若中毒初期症状出现缓解,仍应当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直至病情稳定好转。
来源
东莞疾控、银川晚报、健康广东、食药法苑
推荐阅读
紧急!企石启动防风IV级应急响应!请注意防御!广东事业单位统考来了,企石有这些编制岗位→严密防范不松懈,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强雷雨+8级大风!东莞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台风要来了?▲向上滑动
企石政府